來自「台灣醒報」─ 我始終覺得很不錯的媒體。
(想要捐錢過去,都下載列印了捐款單,卻一直沒去郵局劃撥...
如果哪天可以直接線上捐款就更好了~~)

【台灣醒報記者賴宥霖特稿】八八水災至今已經一個月了,災後重建正如火如荼進行。不過在風災過後,社會大眾及受災戶本身都有一種特殊的心理:「不能太快樂,也不能吃喝遊玩。」但是悲傷並不是對死難者最佳的紀念方式,災害已過、逝者已矣,活下來的人,對死難者最好的紀念方式,就是活得比以前更好。
【台灣醒報記者賴宥霖特稿】八八水災至今已經一個月了,災後重建正如火如荼進行。不過在風災過後,社會大眾及受災戶本身都有一種特殊的心理:「不能太快樂,也不能吃喝遊玩。」但是悲傷並不是對死難者最佳的紀念方式,災害已過、逝者已矣,活下來的人,對死難者最好的紀念方式,就是活得比以前更好。
如果生存可以是一個目標,死亡為何不可?
又是一篇後來才補上的電影筆記。
最好的情況,
還是看完馬上寫下當時的感想,
或許會凌亂些,但真實。
「如果生存可以是一個目標,那麼死亡為何不可?
出生和死亡本來就是在一個連續的光譜上,
我實在很想推薦她當傑出校友。
九月墮胎潮──開放的性教育觀點
經過政客和醫生的聯手炒作,「九月墮胎潮」成為最新的危機訊號,提供父母師長更強的動機來關注青少女在寒暑假的活動和日常的人際關係。可是,墮胎不是新事,青少女的性活動也不是新事,除了傳統的憂心和責罵外,我們還可以用什麼樣的積極觀點來看待墮胎呢?
開放的性教育以平實的觀點來看待性,把性視為在個人生活和人類社會文化中已經有所累積的沈澱,也認識到性因此滿載了個人生命中的特殊歷程,並充斥著社會文化的禁忌、權力、情緒、慾望。因此開放的性教育選擇從個別主體本身的矛盾感覺、需求、衝動出發,在肯定自我、深化情慾的教育過程中,改造鬆動性的權力佈局。
這樣的一個教育理念會如何來看待媒體炒作的青少女墮胎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