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到一篇不錯的新聞報導,
來自「
台灣醒報」─ 我始終覺得很不錯的媒體。
(想要捐錢過去,都下載列印了捐款單,卻一直沒去郵局劃撥...
如果哪天可以直接線上捐款就更好了~~)


【台灣醒報記者賴宥霖特稿】八八水災至今已經一個月了,災後重建正如火如荼進行。不過在風災過後,社會大眾及受災戶本身都有一種特殊的心理:「不能太快樂,也不能吃喝遊玩。」但是悲傷並不是對死難者最佳的紀念方式,災害已過、逝者已矣,活下來的人,對死難者最好的紀念方式,就是活得比以前更好。

最近災區的飯店業者紛紛採取旅遊促銷的活動,如台東飯店業者甚至下殺到五折;為了提振災區的觀光事業,觀光局預計在九月中安排「踩線之旅」,邀請國外旅客到南台灣災區遊玩。但有媒體指出,這種舉動是在消費災民。

對此,觀光局回應表示,不一定所有南部地區都是「災區」,有些地方根本沒受什麼影響,此外,到當地觀光,才能更快回復當地的活力。

是否消費災民,當然有討論的空間,但是這種批評,突顯了社會在災後的普遍心理,就是「不能太快樂」。曾有媒體報導,有非災區消費者在災情發生後,對於原本從事的消費行為感到有罪惡感,就是這種心理的體現。

這種心理也可能跟風災期間,爆出官員跑去理髮、在家過節與人聚餐等事件有關,讓社會觀感不好,以致於民眾一度跟著視休閒為一種罪惡。但官員畢竟跟一般民眾不同,官員薪水皆為民脂民膏,自當苦民所苦,但民眾需要的是樂觀的力量。

日本漫畫《天生妙手》中的主角是一場空難後唯一的倖存者,空難發生一年後,主角藉由親人的關懷好不容易走出悲傷,學會再次開朗的大笑,但是路人一句:「沒想到才過一年,他就已經會笑了」,再次喚起他痛苦的記憶。

事實上,這種「不能夠太快樂」的悲觀心理,不但對於災後重建一點幫助都沒有,對受害者更是二度傷害。醫學研究早已證實,保持樂觀的心理是治療疾病最有效的良方之一,不管是心理、或生理的疾病,樂觀的病人痊癒的機會通常比悲觀者大很多。

對於悲慘的事情,我們理所當然要存悲憫之心,如同聖經上所說:「與哀哭的人同哭。」但是同時聖經也說:「與喜樂的人要同喜樂。」受苦的災民其實更應該快樂,如同尼采的名言:「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不只對災民如此,對非災區民眾而言也是。持續將災區民眾「悲情化」,一直讓社會耽溺在悲傷的氣氛之中,如同坐視一個跌倒的人攤在地上,而不願拉他一把,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使創傷持續延伸。

這次八八水災,嚴格來說整個台灣都是受災戶。實質上說,水災已讓經歷金融海嘯的經濟,受到更嚴重衝擊;心理上而言,台灣同胞的苦難,都讓我們心同戚戚。正因如此,我們都沒有悲觀的權利,悲傷不是最佳的紀念方式,唯有活的比以前更好、更快樂,才是對死難者最好的祝福。

-------------

「名正言順的快樂」─ 正是我看完《烏干達天空下》的感想。
或許很多時候,我們會告訴自己、或是告訴別人
:「快樂很簡單。」
但不論是簡單的快樂或是複雜的快樂,
都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
一個讓自己、讓身邊的人都能夠理解並接受的理由。

擁有那個理由,才是得到快樂最困難的部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gbr 的頭像
    sagbr

    莎格寶的英倫不政經

    sagb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