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個時候天很藍,雲很白,我很愛你。 @ 2005.04


晚上剛看完電影《情定托斯卡尼》,現在低迴久久不能自己。
終於透過電影了解自己最近感受到的瘋狂,
我知道自己想要變成什麼,
不是一個企劃也不是一個記者,
我想變成一個作家。

我曾經快速編織過一個美夢,和他一起。
我想和他一起去荷蘭,
和他一起度過這意義非凡的一年;
我想照顧他,我也想開始寫作。
我有好多話想講。
幸也不幸,
這齣自導自演的戲碼很快的胎死腹中,
然後我開始了解我該做點修正,
也許可以抽掉男主角,
改編成一齣獨角戲,
一樣可以精采絕倫。

晚上在DVD出租店裡,
在《情定阿姆斯特丹》與《情定托斯卡尼》這兩部片中選擇了後者。
因為現在我極力避免和荷蘭有關的一切,
雖然我還是沒有忘記,
幾年前就是在看完《托斯卡尼艷陽下》這部電影後
和他在一起的。
忽然覺得如果你是個觀察力敏銳、
聯想力豐富的人,
若想接觸符號學之前可能需要三思,
否則你會發現人生事事是符號,處處有線索,
然後就會像我一樣,腦袋整天轉個不停,
掄起紙筆,就想寫些什麼。

自我懷疑、又自我肯定;
然後又自我懷疑,然後又自我肯定。
也許可以試圖從些小地方做起,
去減緩這個懷疑又肯定的螺旋轉動的速度。
不要試圖去停止它,
這是生命自轉的能量。
也許我可以開始從「我認為」改變成為「我相信」;
從確定我的人生這齣獨角戲的劇本後,
接著,開拍。

最近很容易受到震撼,
不管是一本書,一部電影,甚至是一段話。

(今天在《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一書中看到天下出版社的
會員招募宣傳DM,標語是「相信‧閱讀」,下面還有幾行
敘述這個概念的文字。我好感動,好棒的文字,
是哪個企劃想出來的?!
雖然我還是沒有因此加訂他們家的產品
--我本就是網路會員,這書也是向他們買的--
但我有被感動到,這個IDEA從某個企劃的腦袋裡發想,
到他的word檔裡,在經歷了幾位主管的email之旅後,
最後得以通過、印製,然後呈現在我眼前。
「一個創意的旅程」,我接收到了)

我有時候覺得心裡空空的,
卻在被它們感動的瞬間,
感到一種滿溢的飽足。

然後想把這種感動寫下來,
傳遞出去,
in some way or another
某個人也許就在他/它/她的電腦前接收到了這份感動,
只是他/它/她沒有告訴我,
就像我沒有告訴天下出版社那個企劃一樣。

「我實在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有人就喜歡在網路上
張貼那些暴露的照片或是寫blog什麼的,
真的會每天去看有幾個人去你blog嗎?
那些數據又怎麼樣??多人看又怎麼樣??」
「日記不是就讓你自己寫就好,以前不是都怕日記被偷看,
那現在幹麻要寫給大家看,真的很無聊!」
今天一個同事滔滔不絕的發表了她的看法,
從她的口氣聽得出來,她對這種現象的確是納悶很久了。

「我就是那樣的人耶~~」我回答。
「不過我不是貼暴露照片啦 (因為也沒看頭)
但我就會寫文章,會上去看看有多少人去看。」

我繼續說著。我不是覺得有很多人來看我就很開心,
比起角落顯示的拜訪人次(其實我不是很相信那數據,
幾十個幾百個對我來說沒什麼差別,也許幾千個就有差啦 ~呵)
我想看的其實是有沒有人回覆我的文章,
或是有沒有人留言給我。

我喜歡這樣的溝通方式。
現實生活裡,我哪有辦法和大學生
、小妹妹、工程師、中年人這些人說話溝通?
如果說網路溝通只是為了找另一半或是衝人氣
那也真是用大炮打小鳥,
太不懂得善用網際網路了。

「如果是自己躲起來寫日記,就看不到別人的回覆了。
但我也必須說,網路上你看得到的,不管再怎麼掏心掏肺,
也都是經過一番潤飾的,就別太當真了」

我這樣對我同事說。

那天討論的,是關於那則澎湖縣副縣長兒子在BLOG裡
攻擊前女友的新聞

張著言論自由的大旗,在自己的BLOG裡大放厥詞,
完全忘記「個人自由是以不妨害他人自由為前提」。

網路,到底是讓人更自由還是更不自由,
讓人更真實還是更不真實?
To do, or not to do? That's a question.

I choice to do i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gbr 的頭像
    sagbr

    莎格寶的英倫不政經

    sagb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