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Pod:懶惰耳朵的危機
  • 2008-08-05
  • 中國時報
  • 【黃哲斌】

     七月底,偉大的搖滾樂手尼爾楊痛批,蘋果公司跟它的金雞母iPod「讓音樂變成壁紙」,他認為iPod及其主宰市場的MP3格式,扼殺了聽者對於音質的要求,當我們擁有越來越大的硬碟、越來越便利的收聽載具,數位音樂卻讓我們的耳朵變得更懶惰、更不敏銳。

     尼爾楊形容:「在iPod時代,音樂品質被貶至兒童具等級。」

     讓人驚訝的是,當財星網站刊出尼爾楊的示警,下方留言板充斥著網友的辱罵:「白癡老頭的嘮叨」、「加拿大嬉皮滾回加拿大」,彷彿尼爾楊批評的不是數位音樂,而是他們的國族或親人。

     其實,尼爾楊只說錯一件事,就算沒有iPod,買廉價耳機、電腦喇叭、網路廣播等的消費聽眾早就放棄細緻音質的講究。

     謀殺音樂的主嫌不是iPod,而是網路世代依賴電腦及周邊載具「從事一切文化活動」的癖習,iPod只是利用它的市占率,加速並決定性地推進此一趨勢。

     不過,尼爾楊說對了,科技具有吊詭的兩面性。一方面,科技豐富了人類的感官,讓我們更容易複製、保存、傳播影像,讓我們目擊遠方的戰爭、懾人的景色,讓我們更容易取得音樂、交流傳布,擺脫惱人的塑膠卡匣或CD盒,隨身攜帶上萬首的歌曲。

     另一方面,科技不知不覺削弱我們的感官,我們貪婪著十倍速的下載、十倍數的儲存,放棄了耳朵足以辨識的高頻及低頻音;就像人類無限享用數位影像的增殖,但我們超大硬碟裡的數萬張照片,早已沖淡昔日老照片觸電般的感動能量,或班雅明所謂的「靈光」。

     當我們誤以為Google檢索結果的前兩頁,就是全世界知識的精華;當我們日漸不耐閱讀長度超過Outlook預覽框的信件,或是少了Word檔就無法寫作,其實,我們都正邁向另一種「演化」。

     數十萬年前,當智人決定以後腳直立行走,進而擁有一雙靈敏的前肢,製作武器、搬扛重物、撫觸示愛,但是,我們因此犧牲了奔跑的速度;而今,我們歡快享受著數位資訊的便利、無限繁殖的感官物,又將犧牲哪些細緻的能力?

     有趣的是,聽完尼爾楊的指控,時代集團總編輯特別提及,當他採訪蘋果公司老闆賈伯斯,他注意到賈伯斯的客廳裡,「有一個LP唱盤,還有一大堆黑膠唱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gbr 的頭像
    sagbr

    莎格寶的英倫不政經

    sagb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